2025年8月15日,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,也是第三个“全国生态日”,今年全国生态日主题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
从长江岸线到南海之滨,从淮北平原到巴蜀大地,中建八局环科公司以实干为笔、以匠心为墨,在土壤修复、水环境治理、固废资源化的战场上,写下了一份份厚重的生态答卷。
守:用科技为生态“筑盾”
在广西防城港的海洋生态修复现场,项目负责人蹲在滩涂上,小心翼翼拨开一株红树幼苗周围的泥沙。作为中建八局在华南地区的首个海洋生态项目,这里的每一寸岸线修复都藏着“科技密码”,团队创新采用“生态模块+自然修复”结合的方式,让13.33千米的海岸重新焕发生机。如今,退围还海的1.9公顷滩涂上,新植的4.6公顷红树林已抽出新芽,这片海,正在慢慢找回记忆中的模样。
在重庆渔鳅浩的污染土壤修复现场,另一番“科技守护”的故事正在上演。这里曾是钢铁厂旧址,遗留的10.9万立方米污染土壤像“生态伤疤”。团队创新采用“热脱附+稳定化+集中风险管控+直接风险管控和水泥窑协同处置”技术路线,107万立方米的工业固废被转化为再生建材,1.46万立方米受污染的地下水经处理后清澈如初。如今,这片土地上已栽下首批景观树,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,盖过了曾经的机器轰鸣。
焕:让“伤疤”变回“宝藏”
谁能想到,这片75亩的绿地和建筑上,曾是封存着9.48万吨垃圾的“生态包袱”。为了让填埋场“重生”,项目团队先像“剥洋葱”一样分层清运垃圾,再用防渗膜和生态黏土构建“地下屏障”,确保渗滤液零析出,治理后垃圾无害化率达99.9%,曾经的“环境痛点”成了“幸福支点”。
同样的“蝶变”也发生在河北石家庄的焦化地块。15.06万平方米的土地上,10.84万立方米污染土壤经“常温解吸+化学氧化”技术修复后,重新焕发活力。这片土地即将建起科创园区,曾经的工业锈带,正蜕变为绿色发展的新引擎。
兴:让生态红利惠及民生
作为吴江重要的水系治理工程,吴江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以“一心为核、三带串联、多点聚焦”为理念,带来的变化不止于“岸景相融”。62.5万平方米的景观更新区焕发生态活力,5.34 千米的生态修复湿地带像绿色廊道,14.6 千米的整治岸线筑牢生态基底,让水域自净能力与调蓄功能显著提升。如今,滨水步道、休闲公园接连兴起,“碧水安澜”正实实在在变成“民生福祉”,更推动着长三角示范区一体化生态和谐发展迈向纵深。
作为淮北首个水生态修复项目,岱河(杜集段)的变化不止于“水清岸绿”,43.86万平方米的陆域生态缓冲带像绿色过滤器,6.88万平方米的“水下森林”,让水体自净能力提升30%,下游符离闸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。如今,沿着14.6千米的整治岸线,生态采摘园、垂钓基地接连兴起,“绿水青山”正实实在在变成“金山银山”。
夕阳西下,防城港的红树林上空掠过归巢的鹭鸟,吴江的河面上倒映着两岸的灯火,淮北的岱河边传来阵阵欢笑。从长江到南海,从平原到高原,中建八局环科公司在祖国大地上勾勒出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和谐共生的图景,这份用实干书写的“生态答卷”,正让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(王煦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