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2年10月,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,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“世界环境日”。《人类环境宣言》中也提出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,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。
中建八局环科公司坚持“科技引领、创新驱动”,持续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深耕发展,提供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服务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到各地验收“环保成果”吧!
硬质海堤,焕新为防城港滨海“红飘带”
修复秘籍:面对功能性受损、结构单一的硬质海堤,项目与雨季、潮汐、台风等不利因素持续斗争,历时两年完成对超13千米海堤的生态化改造,红树林修复面积约4.6公顷,沙滩修复面积约7.0公顷,植被防护带1公顷,构建起数条滨海生态廊道,在提升海堤生态功能的同时,合理利用高程变化,不断拓展滨海慢行绿道的游憩功能,构筑起兼顾生态、防护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滨海长廊。
生态失衡,焕新为江南水乡“生态画卷”
修复秘籍:面对吴江水系连通不畅、生态退化等问题,吴江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秉持 “一心为核、三带串联、多点聚焦” 理念,与河道淤积、生态失衡等挑战持续攻坚。通过岸坡整治、水源涵养和景观人文三类工程协同发力,完成14.6千米岸坡整治,打造5.34千米生态修复湿地带,实现62.5万平方米景观更新。以控源截污、清淤清障保障水系畅通,融合粉墙黛瓦、小桥流水等江南元素重塑水乡风貌,构建起 “安全、生态、美丽、幸福” 的现代化农村水系,让碧波重现、古韵新生,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,绘就新时代江南诗画水乡新图景。
水环境污染,焕新为地表水Ⅲ类标准
修复秘籍:岱河项目以“源头控制 + 过程削减 + 末端控制”为理念。源头构建水环境共生系统,过程打造多重立体植被生态缓冲带,修复43.86万平方米,形成临水风景带;建设6.88万平方米水下森林,种矮化苦草等沉水植物,营造自然环境;末端建设2处共0.89万平方米生态湿地,处理农田退水污染物。通过系列措施,增强水系自修复力,提升水生态质量,构建健康生态系统,保障符离闸水质达地表水Ⅲ类。
垃圾填埋场,焕新为古蔺县白酒包材产业园
修复秘籍:古蔺县杨柳垃圾填埋场改造项目采用“好氧稳定化处理—开挖—综合分选—分类处置”技术体系,通过好氧预处理降低甲烷浓度至1%以下,消除爆炸风险,同时利用2条分选生产线(日处理1800立方米)将垃圾分为轻质可燃物(焚烧发电)、腐殖土(达标后作绿化土)、筛上无机物(回填)、金属(回收)四类,实现99.9%以上无害化处理。配套建设综合分选车间、除臭除尘及废水处理系统,确保排放达标。项目在75天内完成9.48万吨垃圾处理,腾退土地经修复后可作工业用地,消除了环境隐患并释放了土地资源,高质量实现“无害化、减量化、资源化”目标。(王煦中)